形态描述
贝壳小型,两壳极膨胀;壳顶突出,向后倾,位后端约1/4处;小月面细长,呈披针状,其边缘微下陷,中部隆起,檐面心脏形,中央微高,两者表面刻纹均是壳表生长纹的延续;壳的前端圆,前背缘凸,后端截形;壳皮薄,黄白色,有颜色较深的年轮状花纹;壳表的生长线细弱。
壳内面具真珠光泽,前闭壳肌痕近三角形,后闭壳肌痕长圆形;铰合部厚度中等,前齿列有齿约13个,后齿列6个左右;外韧带弱,双向型,内韧带黄色,位于一个伸向前腹缘的着带板上。
标本测量(mm) 壳长 壳高 壳宽
9.0 6.5 5.4
8.0 6.0 4.5
8.5 6.2 5.0
7.8 6.0 4.5
正模标本(38951):1959年7月13日采自29°30'N,122°15'E,水深13m,软泥。
副模标本(38952):1959年7月25日采自38°06'N,118°12'E,水深13m,软泥。
标本采集地渤海、黄海、东海和南海汕头以北(图16),共采到26个标本,来自12个样品。
壳内面具真珠光泽,前闭壳肌痕近三角形,后闭壳肌痕长圆形;铰合部厚度中等,前齿列有齿约13个,后齿列6个左右;外韧带弱,双向型,内韧带黄色,位于一个伸向前腹缘的着带板上。
标本测量(mm) 壳长 壳高 壳宽
9.0 6.5 5.4
8.0 6.0 4.5
8.5 6.2 5.0
7.8 6.0 4.5
正模标本(38951):1959年7月13日采自29°30'N,122°15'E,水深13m,软泥。
副模标本(38952):1959年7月25日采自38°06'N,118°12'E,水深13m,软泥。
标本采集地渤海、黄海、东海和南海汕头以北(图16),共采到26个标本,来自12个样品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本种为近岸浅水种,生活在25m以内软泥质沉积物中,在厦门的潮间带也曾采到它。
分类讨论
作者在1984年发表的胡桃蛤科的研究中,认为本种同N.cf kawamurai有相似之处,但由于原始文献中仅有图,没有文字描述,故不能确定下来。同年10月在访问日本期间,承蒙东京博物馆松隈先生的帮助,看到了产于日本的N.kawamurai,它同我们这个种不同,除形状有所差异处,产于日本的标本两壳膨胀的程度弱,壳表无年轮状轮脉。